電影專資辦官員:高票房電影幾乎都注水
發布時間:2016-04-20 | 瀏覽:482
熱映電影幾乎都注水
4月19日,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特約活動召開,在“娛樂資本論”主辦的《電影金融創新的案例與邊界》論壇上,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副主任李東就近兩年國產電影票房市場造價亂象表示,“目前在熱映的所有票房比較高的影片幾乎無一例外都有票房注水”,但同時,“偷漏瞞報非常厲害”。
根據娛樂資本論發布的行業白皮書,去年440億元電影票房中,業內預估的票補金額約40億元。同時“買票房”、保底發行、影視資產證券化,以及二級市場聯動電影票房等金融手段,成為2016年電影市場的關注焦點。
“我們有監但是管不了”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李東表示,真正的票補數額或許不止40億,而虛假票房對稅收、片方、電影投資等所有產業環節都會帶來損失。
根據專資辦的監測數據,截止今年2月底,監測到的退票最多的省份是河北和浙江省,幾十萬人次退票數占到觀眾人數70%-80%,相當于一天賣出1000張票,退了800張。
而對于查到的退票嚴重現象,專資辦的普遍做法是,“首先讓影院自查,并將自查說明報至市場質量管理領導小組,有些不能及時查明原因的,或在資金辦網站上把超過10%退票的院線公示出來”。
目前,全國市場票房注水、偷漏瞞報甚至票價異常的情況都可以在專資辦的監管系統里面看到,“但缺陷是,我們有監但是管不了,政策法規沒有跟上,無法一一對照著進行處罰”,李東說。
以“幽靈票房”事件受關注的《葉問3》為例,在電影資金辦參與該事件處理中,對經查實的3200萬元的虛假票房不予認可,不計入全國電影票房統計數據。同時,該片總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購票房,投資人(快鹿集團)和發行方(大銀幕公司)認可的金額約5700萬元。
“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確實缺乏一些法律依據”,李東表示,“出了這件事以后,下一步政策法規,可能對處罰的細則(方面)會更加完善”。而相關的法律完善之路或許并不能一蹴而就。
在中文倫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田磊看來,《葉問3》里涉及“自買自賣”自購票房部分本身從法律上是中性的,但造成的虛假票房,又和二級市場聯動,推高相關上市公司股價,再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獲得不正當利益等一系列行為就有違法的色彩。
跨界“創新”迷局
圍繞著票房操控引發的一系列金融與電影之間的“跨界創新”,背后都是工具撬動起來的巨大的利益原動力。
合一資本創始人許亮認為,所有造假嚴重的案例,無一例外跟資本市場掛鉤的原因是,“資本市場高起不下的市盈率,就會使得所有貪婪插上想象的翅膀,從而鋌而走險,但在中國(這些事目前)無法可依”。
同時,資本市場參與者大量是散戶,對電影市場的普遍態度是“唯票房論”,以及“唯明星論”。
“再貴的錢在資本市場都有一百倍的放大效應,這種情況是目前圈里非常頭疼的現象”許亮說。
2015年電影專項資金數額達22億元,李東表示,下一步專資辦的工作方向是打造類似淘寶網的中間監管、交易平臺,對接所有網絡代售商以及6800家經營影院,事實公開交易數據。
本文轉自新浪娛樂